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委员会.png
无标题文档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门户网站
首页 | 旅游概况 | 旅游须知 | 线路推荐 | 旅游规划 | 旅游企业 | 牧人之家 | 民俗文化 | 主题活动 | 留言板
旗县视窗 |
  首页 > 民俗文化 > 文体娱乐
蒙古族舞蹈
2017-12-20 15:07:00
〖发布日期:2017-12-20〗〖作者:〗
〖字体: 〗〖背景色: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打印本稿〗〖关闭


  在内蒙古历史上曾产生过的古代舞蹈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宗教、宫廷、民间舞蹈3大类。1946年,成立了内蒙古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内蒙古文工团,开创了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的历史,掀开了蒙古民族剧场艺术的新篇章,使民间舞蹈复苏,回升,并赋予了新的生命。1947年以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百花盛开,争芳斗艳的兴旺景象。一支新型的民族舞蹈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最初几十人发展成今天上千人的浩大专业队伍。在内蒙古人民的哺育下,通过长期艺术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献身社会主义民族舞蹈事业的优秀演员、编导、教师、理论研究、群众舞蹈工作的专门家。他们勤奋耕耘,活跃在艺术实践的第一线,事业上成绩卓著。

  内蒙古舞蹈界从五十年代开始,大胆探索,用舞剧这一外来形式表现民族的生活内容,从创作小型民族舞剧《路人的悔恨》、大型舞剧《乌兰保》开始,在舞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自治区舞蹈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用舞蹈艺术去反映社会、表现时代、歌颂人民,创作出了更多的、形式多样、意寓深刻、情调高尚、风格浓郁、技艺精湛的优秀作品,为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安代: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灯顶碗舞: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尔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撒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膝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筷子舞: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了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变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 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手在头上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相济。

  布里雅特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常用的形式为三段题舞蹈:第一段鲁日格勒以歌为主舞为辅,伴随着悦耳的歌声,走着脚步离地的滑步,双臂同时伸向一旁柔软摆动;第二段以舞为主,歌为辅,根据歌词做各种鸟的飞翔、点头动作,也模拟生活中的动作,如洗脸、梳头、照镜子、扎腰带、打水等。第三段为朗图达奇只舞无歌,以呼声为伴奏,二人为一组,拳拳向对方脑后打去,然后有一劝架者加入,以同样动作轮番走阿拉伯8字,围着二人劝架助威,直到有一方跟不上变化着的动作或呼号算输至结束。主要舞步有滑步、跺步、单迈双跺步等,特点是迈步顶胯,收步抠胯。舞姿独到,乡土气息浓郁,散发着草原的馨香。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鄂温克族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和灿烂夺目的舞蹈文化。其表演形式有以下几种:篝火舞、环舞、阿罕伯舞、乌日查舞(天鹅)、安远哈喜罗舞(斗熊)。基本舞法有跟踏步、连环步、斗熊步、眺望步、换脚横跳步等。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鄂伦春族歌舞艺术绚丽多彩,风格独特。舞蹈大多与歌谣紧密相联,常常是载歌载舞,都是反映狩猎生活的。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士步法等。表演形式有:黑熊搏斗舞,一般为2人对舞,模拟黑熊形象的舞蹈;树鸡舞,模拟鸟类围着树木转的舞蹈;依哈嫩舞,表现猎人猎得猎物后的欢乐场面;红果舞,表现鄂伦春妇女在兴安岭上采集野果的舞蹈;鲁力该嫩舞,意即大闹一场,反映遇到高兴的事情呼号狂舞的场面;依和纳仁舞,是一种仪式性舞蹈,一般都在三年一度的民族大会上或当长辈向氏族成员讲述族谱时表演。

  双墙秧歌 于明末清初在托县地区的民间社火活动中形成的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当时,在县城附近有前墙和后墙两个村落,那里聚集着很多秧歌能手,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两村联合起来闹秧歌,故得名。规模浩大,参加表演的有100余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表演的节目有30多个。

  

  

  

打印本稿〗〖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
政务公开
  领导介绍
  机构职能
  动态信息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计划总结
  办事指南
  下载中心
  旅游行风
  调查征集
  旅游质监执法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便民服务
  社保服务   继续教育
  招生考试   人事考试
  天气预报   查万年历
  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
  航班查询   列车查询
  淘宝购物   京东购物
 
版权所有: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委员会
主办单位: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委员会    承办单位: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委员会
电话:0479-8268009   邮箱:swy011@sina.com
蒙ICP备06002797